通过照片讲述劳动背后的故事 数字技术让千年莫高窟“活”起来_18-19macbookpro高清

18-19macbookpro高清通过照片讲述劳动背后的故事 数字技术让千年莫高窟“活”起来

央视网消息:意气风发,为梦想追寻。昼夜不停,为美好奔走。灿烂的五月,万物焕发勃勃生机。热烈的五月,各行各业步履不停、忙碌打拼。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每一次努力都值得称赞,每一种拼搏都闪烁光芒。接下来,我们就通过照片定格瞬间,讲述劳动背后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是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让莫高窟的文化资源得到永久保护,并焕发出更为夺目的光芒,成为一代代莫高窟人接续奋斗的目标。在他们的悉心守护下,如今,来到莫高窟除了可以参观实体洞窟之外,游客们还可以借助数字影像体验高清晰度的沉浸式游览。从历经岁月的文物到跃然于眼前的高清影像,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经历了哪些突破?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两张照片来认识一下莫高窟的守护者。

这张拍摄于1955年的照片,定格的是工作人员用临摹的方式记录莫高窟壁画的场景,当年这些借助简易照明设备、用画笔记录洞窟壁画的工作者们恐怕从未想到过,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记录工作”还多了另外一种场景——“数字化采集”。

工作人员介绍,当年用临摹的方式记录一幅一百多平方米的壁画,差不多要耗费5—6名工作人员接近两年的时间。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90年代初,樊锦诗先生提出了使用计算机技术保存莫高窟壁画,建设“数字敦煌”资源库的想法。从那时起,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工作者们开始了对建设“数字敦煌”的摸索。

考虑到采集到的数码照片会发生畸变,为了最大限度减小照片与壁画的误差,工作人员会用多次采集的方式,选取照片核心点进行后期拼接。以一幅十几平方米的壁画为例,如果实际拼接数字影像需要1000张图片,那采集的时候就需要拍4000多张。

这就是“数字敦煌”的成品之一。今年45岁的赵良是最早一批参与莫高窟数字化工作的成员,在他看来,莫高窟的数字化工作是不断用新的技术与时间赛跑。

除了精度的提升,如今的采集效率也比刚开始数字化采集时快了差不多十倍。现在,一年可以完成二十多个洞窟的数字采集工作,采集范围也进一步覆盖到了洞窟内的彩塑、石窟建筑以及大遗址环境等。

如今,更多的青年人加入了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在这个110人的团队中,61%的成员还不到35岁,专业更是涵盖了摄影、计算机、艺术设计、动漫、视频等多个领域,大家尝试用新技术去实现新创意。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数字化所已采集洞窟290个,45身彩塑三维重建,170个洞窟的虚拟漫游节目制作,档案底片数字化约5万张。6500余份来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已通过“数字敦煌素材库”面向全球开放。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DJJDS63GDH1JP-版权所有